好名馆 > 老黄历 > 24节气 >

立春时节为什么要躲春

时间: 宋佳 24节气

立春属于二十四节气之首,一般在公历2月4日前后,立是起始、开端的意思,意味着春天即将开始,对此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立春时节为什么要躲春(2024年),欢迎参阅。

立春时节为什么要躲春

立春时节为什么要躲春

我们都知道每年立春的时候是新旧交替的时间进行躲春,其实也是躲太岁。生肖命支与流年太岁相冲、相刑、相克、相害,都可以视为犯太岁,对一个人的流年运势都是极其不利的,所以这些生肖的人一般要敬奉太岁星君以保平安。在犯太岁的时候,我们还是要尽量的去努力生活,努力坚持,不要让我们自身的努力全都白费,让机会白白流失,所以要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。

躲春的注意事项

躲春的这一年我们可以多穿一些红色的衣服,或者配带红腰带,红帽子,红袜子,红内衣裤,这样可以帮助我们适当的避免灾运,让我们能够红红火火,岁岁平安。在躲太岁期间避免与人争吵,若演变成肢体碰撞,还可能会惹上官司,所以这天凡事以和为贵,不宜与人吵架。另一方面,情绪暴躁之人会更加剧太岁的煞气,给自身惹来许多是非,为了避免这段时间的气息混乱,我们通常情况下都待在家里面,不出门更不会去搬家,因为家对于我们来说有磁场的影响,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个人的发展。

立春习俗活动盘点

躲春

在传统民俗学上,到了立春这一天就该躲春。因为立春这天气候开始交接,新的气场会对部分人群有不利的影响,更有甚者会影响一年的运气,所以躲春的习俗就出现了。在民间,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风俗与忌讳,也就延伸出各式各样的躲春方法与习俗。

传统留下来的习俗,每到立春这一天不能有口舌之争,必须要和和睦睦、心平气和地迎接这一天。有一些地方,躲春这一天不宜搬迁,不宜看望病重患者及参加丧事等,以免招惹晦气,影响一整年的运气。

占气

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,春秋时期已经形成了占气的信仰。《孔颖达疏》:“凡春秋分,冬夏至,立春立夏为启,立秋立冬为闭,用此八节之日,必登观台,书其所见云物气色。若有云物变异,则是岁之妖祥既见,其事后必有验,书之者,为预备故也。”由此可见,春秋时期在立春的民俗节气中,登高观云、占卜测算已经作为一种风俗开始形成。

游春

迎春报喜后,开始游春,各村各社的锣鼓队和仪仗队走在前边,由四人或八人抬的巨大春牛塑像走在后边。边走边舞,锣鼓喧天,鞭炮齐鸣,游行的队伍浩浩荡荡,十分壮观,游遍周围村庄的大街小巷。

祭祖

在许多地区,立春要祭祀祖先。如广东《新安县志》载:“民间以是日有事于祖祠”。在立春时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较特殊。河南《汝阳县志》载:“设春宴,啖春饼,荐卜、梨。”有的地方把立春祭祀称为“咬春”。

鞭春牛

鞭春牛,又称鞭土牛,起源较早,后来一直保存下来,但改在春天,盛行于唐、宋两代,尤其是宋仁宗颁布《土牛经》后使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,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。

鞭春牛的意义,不限于送寒气,促春耕,也有一定的巫术意义。山东民间要把土牛打碎,人们争抢春牛土,谓之抢春,以抢得牛头为吉利。塑制春牛时,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谷,当牛被打烂时,五谷就流了出来。人们欢笑着拾起谷粒放回自己的仓中,预示仓满粮足。

迎春

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,事先必须做好准备,进行预演,俗称演春。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,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。句芒为春神,即草木神和生命神。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鸟身,执规矩,主春事。在周代就有设东堂迎春之事,说明祭句芒由来已久。清人让廉撰写的《京都风俗志》中说:“立春前一日……迎春牛芒神入府署中,搭芦棚二,东西各南向,东设芒神,西设春牛,形象彩色,皆按千支,准令男女纵观,至立春时……众役打焚,故谓之打春。”然后,人们将春牛的碎片抢回家,视为吉祥。

春社

春社是古时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。周代为甲日,后多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举行。唐代诗人王驾《社日》诗:“桑柘影斜春社散,家家扶得醉人归。”可见古人对祭祀社神十分重视,以后成为风俗流传下来,意为大地繁衍万物,祷告祭祀,以祈求六畜兴旺,五谷丰登。

贴宜春字画

春天到了,给门壁上张贴宜春字画,这种风俗在唐代就有。据记载:立春日,唐代长安人常在门上张贴迎春祝吉的字画,字称“宜春字”,画称“宜春画”,如“迎春”“春色宜人”“春光明媚”“春暖花开”等内容。

戴春鸡

戴春鸡是陕西铜川一带人民的古老风俗。每年立春日,用布制作一个约3厘米长的公鸡,缝在小孩帽子的顶端,表示祝愿“春吉(鸡)”。立春日,妇女用线穿豆挂于牛角,或用麻豆撒在牛的身上,认为这样做可以使幼儿免患麻疹。

立春节气的特点

1、节气是依据太阳黄经度数来确定,当太阳到达黄经315°时为立春,总是出现在公历每年的2月3日、4日或5日。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,又名正月节、岁节、岁旦等,都和新年初始相关。

2、一般来说,离立春最近的那个朔日(农历初一)就是春节。立,是“开始”的意思,春,代表着温暖、生长。立春乃万物起始、一切更生之义,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的开启。在传统观念中,立春具有吉祥的涵义。我国习惯上把立春作为春季开始的节气,这样立春也就成为了新的一年中第一个节气。

3、在我国古代,立春曾被称为春节,而正月初一叫做元旦。立春和正月初一元旦在民国以前都是重大的节日。“岁”和“年”在今天的意思差不多,而在我国古代却有着严格的区别。古人把立春作为“岁始”,过“岁节”,往往比过“年节”的声势还大。从周代到清朝末年,都以立春为一岁的大典,民间有“立春大过年”的说法。立春这天,天子举行隆重仪式,亲率三公九卿、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。这种活动影响到民间百姓,后来成为全民迎春活动,在民间习俗中有迎春、咬春、打春等活动,以祈求丰收。1912年,清朝被推翻,中华民国建立,民国采用国际通用的公历纪年,把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,把农历的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。

4、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“四立”之一,标志着冬春季节的更替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,立春代表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将要过去,开始进入风和日暖、万物生长的春季。我国古代,以“四立”分别作为四季的开始,即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,立夏作为夏季的开始,立秋、立冬作为秋季、冬季的开始。

5、由于春节总是在公历1月21日至2月20日之间游动,一般和立春前后差不出半个月。春节一到,新的一年开始了,春天也就到了,故此把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,合乎自然规律和社会习惯。但是仔细想想,似乎也不完全对,因为立春时,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气候仍然十分寒冷,这些地方的人们远远没有感受到春天的温暖。

6、以“四立”来划分四季,主要依据的是历法,反映的只是古代中原一带的气候情况。由于我国幅员辽阔,南北跨度大,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,以“立春”标志着进入春天并不适用于全国各地,对于很多地区来说只具有参考意义。

立春节气的特点和风俗

1、咬春

在立春的这一天,一般在中国比较习惯的风俗就是吃萝卜,当然还有的地方是吃面饼的,这些行为被称为“咬春”。但是各地的不同风俗又有不同的表现,在南方则流行吃春卷。“立春”这一日,我国民间咬春的另一种食品就是萝卜。因为萝卜味辣,取古人“咬得草根断,则百事可做”之意。咬春是在立春常见的风俗,但是每个地区可能表现方式不同,也就会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效果。立春的含义是什么意思

2、迎春

在立春的时候是会有迎春的活动,但是现在这个习俗已经是比较少见的了,按照旧立春习俗,应该是需要在这一天由两名艺人顶冠饰带沿街高喊:“春来了”,就是传统的“报春”。立春后,人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,喜欢外出游春,俗称出城探春、踏春,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。现在的迎春也就是春游,一般都是学校组织春游,当然,也会有一些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参加春游的活动。

3、打春

在立春的时候,有打春的习俗,其实这个行为是有一些含义的,主要是用来表达对农耕作物好收成的愿望,“打春”,是以“鞭打春牛”来“催农耕作”。春牛有纸牛和泥牛之分,扮作芒神的人用红丝绸缠扎的鞭子猛抽春牛三下,即为“打春牛”,意为打走春牛的懒惰,其实在立春的时候,农民是最忙碌的,立春也就意味着新的一年开始,为了保证来年丰收颇丰,这个时候可以做很多准备。

立春节气的由来

立春节气历史悠久,由来比较久远,其实这个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,在农耕社会中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,秦汉以前,南北各地风俗文化不同,一些地方岁首礼俗所重的不是阴历元月朔日,而是干支历廿四节气的立春。立春岁首对于传统农耕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,重大的拜神祭祖、祈岁纳福、驱邪禳灾、除旧布新、迎新春等庆典均安排在立春日及其前后时段举行,这一系列的节庆活动不仅构成了后世岁首节庆的框架,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遗存至今。从古至今,立春节气的风俗变化很多,但是大家并不会忘记它们的由来,也不会忘记立春节气的每一个意义。

256